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 产品介绍 
种苗预定 | 技术交流 | 站内供应 | 联系我们
技术交流
汴梁西瓜早春栽培新技术【宿州市刘超无籽西瓜育苗】供应|嫁接西瓜苗|西瓜嫁接苗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汴梁西瓜早春栽培新技术

汴梁西瓜历史悠久,以个大、皮薄、味甜闻名全国,素有“汴梁西瓜甜到皮”的美誉。汴梁西瓜产地包括开封市所属县郊、郑州中牟及山东东明等广大瓜区。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泛滥、改道,在此区形成了临黄滩地、脱潮土地及泛淤平地等土壤类型,经过长期的自然变化和农业耕作种植,潮土类占整个土壤面积的97% 左右,其主要特点是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通透性良好。该区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这些条件为西瓜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汴梁瓜区在上世纪90年代已全部实现西瓜的设施栽培,其中以3月份播种的天地膜及地膜覆盖栽培为主,占西瓜总面积的80% 以上;2月播种育苗的小拱棚栽培次之,约占10%;1月份播种育苗的塑料大棚栽培面积最小,不足10%;7-8月份播种的秋瓜很少,可以忽略不计。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管理经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栽培技术,促进了汴梁西瓜产量、品质的不断提高。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种植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汴梁瓜区的早春西瓜栽培技术也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传统的种植技术不断得到改进,使西瓜栽培适用于现在的栽培模式。笔者在试验研究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对在生产中有较大使用价值的4项早春栽培新技术进行了简要的整理归纳,现介绍如下。

1 低畦栽培

1.1 传统的栽培方式及其特点

瓜畦分为种植畦和坐瓜畦。种植畦是种瓜的畦,在2个种植畦之间为坐瓜畦,作为伸展瓜蔓和坐瓜之用。瓜畦一般指种植畦,汴梁瓜区传统栽培有以下3 种做畦方式:(1)平畦。畦宽约50 cm,畦面与地面高度基本一至。该方式在西瓜与小麦、棉花等间作套种时采用,在上世纪80年代前后露地栽培中也常应用。(2)锯齿畦。在平畦的北侧筑30 cm左右的畦埂,从侧面看,整个瓜田呈“锯齿”形。这种形式具有良好的挡风、反光和增温作用。在天地膜栽培之前多被采用。(3)龟背畦。畦面中间高,向两边逐渐降低,瓜畦呈龟背形,背高20 cm左右。龟背畦能使土壤养分集中,排灌方便,瓜畦的温差较大,有利于西瓜的营养积累。当前,仍是汴梁瓜区最主要的栽培形式。

1.2 现行的低畦栽培方式及其特点

低畦栽培,就是种植畦低于坐瓜畦,前者是平畦,畦宽约50 cm,后者为龟背畦,背高20 cm左右。低畦种植适合早春西瓜塑料大棚、中拱棚和小拱棚及天地膜栽培。

1.2.1 优点 在汴梁瓜区采用低畦栽培技术,对西瓜生长发育有诸多有利因素:(1)提高天膜的增温保湿作用。在天地膜栽培中,使用同样宽的天膜进行覆盖,低畦栽培形成的空间要比龟背畦大1/3以上,更有利于发挥天膜的增温、保墒作用。(2)减少早春风害。瓜苗移栽定植时,正值开封地区早春多风季节,大风往往会对天膜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同传统的龟背畦相比,低畦栽培时天膜位置相对较低,龟背形的坐瓜畦又可起到一定的挡风作用,有利于减少早春风害。(3)节约用水。开封地区属典型的大陆型气候,春季少雨多风,空气干燥;汴梁瓜区多为沙壤土质,保水保肥能力不强,容易形成春旱。开封又是全国著名的缺水地区之一,用水形势异常严峻,种植时更要考虑到节约用水。原龟背畦栽培,种植畦较高,需要大量浇水方可透墒。低畦栽培由于种植畦相对较低,灌水方便,可做到省工、省时、节水;同时在天膜开始放风之后,天降小雨即可透墒,也可减少浇水次数,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4)减轻病虫危害。低畦栽培坐瓜畦较高,在西瓜生长的中后期,灌水时也只是根部及基部的蔓、叶遇水,坐瓜畦可基本保持干燥。与龟背畦栽培相比,低畦栽培有效地降低了瓜田湿度,从而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

1.2.2 缺点 西瓜低畦栽培虽然有利因素较多,但也存在不足。从6月下旬开始,正值采用天地膜栽培的西瓜成熟上市的时候(大棚栽培及小拱棚西瓜已收获结束),也是强对流天气开始发生的时期,如果田间排水设施不完备,可能造成西瓜根部积水而影响其产量和品质。因此采用低畦栽培方式时要预留排水沟渠,提前做好田间排水的准备工作,以避免强降雨天气给西瓜生产造成危害。

2 南北行向

2.1 传统的行向选择及其特点

传统的西瓜行向选择一是根据地形而定。在地形狭长的地块,有的选择短边作为行向,主要是为了田间管理方便。也有选择长边作为行向,是为了浇水方便。二是依据当地风向确定行向。汴梁瓜区的早春,以南、北向风较多,在地膜栽培的地区,基本上都采取东西行向,瓜蔓向南伸展,可避免因南、北大风而造成的滚秧。

2.2 现行的南北行向及其特点

南北行向是指在西瓜天地膜栽培中,天膜为南北方向,与早春的主要风向基本一致。其主要优势为:早春大风侵袭时,天膜因与风向一致,受风力较小,从而减轻了天膜的破损度。据试验,当遇到破坏性大风天气时,南北行向的天膜受损率比东西行向的减少80% 以上。南北行向适应于小拱棚栽培及天地膜栽培。

3 天膜侧面放风

3.1 传统的放风方式

在西瓜天地膜栽培中,传统的放风方式是在天膜的拱顶部2株西瓜中间的位置开口,之后,随着气温的升高,放风口逐渐加大,到膜外气温基本稳定时将天膜全部揭除,成为地膜栽培形式;或者把天膜内的竹弓拿出来,把天膜平铺到种植畦上,也成为地膜栽培的形式,即一膜两用,先盖天(天膜)、后盖地(地膜)。

3.2 现行的侧面放风方式及其特点

侧面放风就是当天膜内温度超过35 ℃ 时,在天膜的一侧开口放风降温,随着气温的升高,放风口随之加大。瓜蔓在天膜内沿种植行向伸长,在主蔓长度60~70 cm时,把瓜蔓从天膜侧面的放风口引到膜外,基部的茎叶仍留在天膜内。到天膜内的温度与膜外基本持平时,去除天膜,把瓜蔓调整为与行向的垂直方向生长。这项技术适应于西瓜天地膜栽培。

侧面放风的关键是改变天膜放风口的位置,可推迟去除天膜的时间半月左右,使西瓜的苗期及伸蔓期皆处在天膜的小环境之中。其特点一是充分发挥天膜的增温、保湿、防风作用,促进西瓜前期的生长发育,提早了坐果及果实成熟期。二是间接地减少病害。膜内的西瓜基本上可免遭大风危害,伤口较少,除土传病害之外的其他病菌不易侵入植株体内(病菌主要从植株伤口侵入)。此外,因膜内温度变幅较小,植株生长健壮,自身的抗病能力较强,也可减少病害。

4 不整枝压蔓

4.1 传统整枝压蔓技术的演变及其特点

通过整枝使瓜蔓较均匀地分布在地面,改善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合理调节植株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减少不必要的养分消耗,促进坐果和果实发育。汴梁瓜区在采用地膜栽培之前的上世纪70年代初期,种植多为固定的农家品种,相当部分是“大毛秧”,只压瓜不整枝,管理粗放。从采用地膜栽培以来,中晚熟西瓜栽培一般留2条蔓,即除保留主蔓外,在基部1~4节选留1条健壮侧蔓,其余侧蔓全部去除,坐果后停止打杈。早熟品种采用3条蔓居多,即主蔓和从基部选留2条侧蔓。压蔓最主要的作用是固定秧蔓防止滚秧,还有增加不定根以增强植株吸收水肥等作用。

4.2 现行的不整枝压蔓技术及其特点

不整枝压蔓技术是指间作套种时,加大西瓜株距(70~80 cm),行距不变,保留全部主、侧蔓,只顺蔓,不压蔓,蔓上的卷须缠绕到间作作物上。坐果后及时定瓜、稀果(1株1瓜),待果实成熟采收后及时拉秧,不误间作作物生长。它与“大毛秧”管理的主要区别在于:一是不整枝打杈、不压蔓。二是需要顺蔓。三是须在间作套种时实施。

该技术的特点:一是省工。在坐果之前,只是将茎蔓理顺到同一方向即可,减少了整枝压蔓的工作量。二是西瓜植株损伤少,相对减少了病菌感染的机会。三是单株营养面积大,易结大瓜,瓜形周正,品质较好。此技术适于间作套种栽培。

5 结语

由龟背畦栽培改为低畦栽培、由东西行向种植改为南北行向种植、由天膜顶部放风改为天膜侧面放风、由整枝压蔓改为只顺蔓不整枝等技术主要是针对汴梁瓜区天地膜西瓜栽培面积较大而提出,建立在其他西瓜栽培技术如选择良种、嫁接栽培、培育壮苗、加强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基础上实施。本文简述了新技术的田间操作模式,与传统技术相比的优势及不足,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以便在西瓜生产中趋利避害,更好地发挥新技术的作用,对于提高汴梁瓜区西瓜的产量、品质,提早其熟性,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瓜农收入以及提高整个瓜区生产水平及经济效益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宿州市刘超无籽西瓜育苗  
  供应|嫁接西瓜苗|西瓜嫁接苗

●手机:13095579368
●电话:0557-2620422
●邮箱:76499710@qq.com
●网址:www.lcymjd.com
●地址:安徽 宿州 埇桥区大营镇【刘超无籽西瓜育苗】  
●邮编:234117

版权所有:【宿州刘超种苗基质】

【订苗热线】13095579368